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 以下簡稱科學報告 ) 是2023 年初我國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以下簡稱氣候法 ) 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以下簡稱國科會 ) 以及環境部依法共同發布的科學報告。
國科會長期推動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並提供相關科研成果,讓外界掌握最新科學資訊,國科會科研團隊過往已完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1》與《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兩份報告。此次報告的編撰為國科會延續上述氣候變遷科學資訊的更新,由「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簡稱 TCCIP)」計畫自 2022 年第三季籌備並啟動編撰工作。編輯團隊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經由 68 位作者的撰述,25 位學者專家的審閱,完成 600 餘頁共 31 萬餘字的國科會 TCCIP 計畫版本之《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3》。
依據氣候法,國科會與環境部於 2024 年 3 月共同召開跨部會聯席會議針對 TCCIP計畫版本之科學報告進行意見徵詢,編輯團隊參採部會意見修訂後,定稿並更名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此份報告延續國科會科學團隊過往完成的兩份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架構,以氣候變遷科學、衝擊與調適為主軸,共分五章 :前三章為氣候變遷科學趨勢以及未來推估,後兩章則為衝擊與調適。第一章說明全球與東亞的氣候變遷;第二、三章分別討論臺灣氣候變遷趨勢與未來推估 ; 第四章彙編氣候變遷對水領域、坡地、海岸、糧食生產與安全、生態、人類健康、城鄉規劃等議題之衝擊資訊 ; 第五章則說明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架構之科學論述與知識方法學,作為部會與地方調適建構與規劃之參考。
科學報告彙編國內外氣候變遷觀測、推估與衝擊研究、調適方法論的重要資訊,更新 2017 科學報告後的重要氣候變遷科研成果。本次報告參考超過 1200 篇國內外學術期刊文獻與部會研究報告,文獻收錄以 2023 年 6 月以前出版品為主。本報告採參專家學者與部會先進針對文字語意、科學論述、文獻引用與詮釋提供的超過 600 則審閱意見修訂後定稿。
科學報告的資訊盡可能收錄與參考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為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絕大部分內容仍以科學研究與學術產出為依據,無法完整涵蓋且充分反應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規劃或施政方向;另一方面,考量氣候變遷科研成果正快速與大量累積中,建議讀者參考此科學報告的同時,持續關注國內外相關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此科學報告反應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希望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調適工作的規劃與落實。編輯團隊期待本報告彙編的科學資訊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最後謹代表科學報告編輯委員會向所有參與撰寫的主筆、作者群,以及提供寶貴修正意見的學者專家、部會先進表達感謝,讓這本科學報告可以在歷經一年半的時間,順利完成與出版。
作者群
第一章 全球與東亞氣候變遷
許晃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王嘉琪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李時雨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曹俊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
梁禹喬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郭怡君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陳昭安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英婷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曾于恒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曾琬鈴
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
黃偌栩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蔡宜君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賴昭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駱世豪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第二章 臺灣氣候變遷分析
王嘉琪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江 鈞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李亭萱
中央氣象署
李清縢
中央氣象署
洪志誠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涂建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許晃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郭怡君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陳英婷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曾于恒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童裕翔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黃婉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蔡宜君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羅資婷
中央氣象署
第三章 臺灣未來氣候變遷推估
陳正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王俊寓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王嘉琪
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杜佳穎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林思穎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林修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許晃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郭怡君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陳昭安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英婷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曾于恒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童裕翔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黃婉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蔡宜君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鄭兆尊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第四章 臺灣氣候變遷衝擊
4.1 水議題
李明旭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
游保杉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石棟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楊道昌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曾宏偉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劉子明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蕭逸華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林祺恒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4.2 坡地
林銘郎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陳麒文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朱芳儀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4.3 海岸
陳偉柏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張志新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梁庭語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4.4 糧食生產與安全
農業
姚銘輝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徐永衡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劉雨蓁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畜牧業
施意敏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畜產輔導系
闕帝旺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凃柏安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畜產輔導系
養殖漁業
侯清賢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永續漁業發展研究中心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
蔡至恒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科技與管理系
盧柏溢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永續漁業發展研究中心
海洋漁業
陳佳香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
張可揚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海洋漁業組
4.5 生態
陸域生態
林奐宇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陳毓昀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海域生態
陳郁凱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李明安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資源與環境變遷博士學位學程
4.6 健康
陳保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王淑麗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吳威德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林靜君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蔡宗霖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吳瑞軒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4.7 城鄉空間
詹士樑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林子平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紀佳法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尤思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王柳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第五章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
李明旭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
詹士樑
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陳永明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李欣輯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紀佳法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張珈瑋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第一章 全球與東亞氣候變遷 23
1.2.1 地表溫度觀測
1.2.2 地表溫度未來推估
1.2.3 降水量觀測
1.2.4 降水量未來推估
1.2.5 降水與蒸發量
1.3.1 海洋:海溫、海洋酸鹼度、海洋鹽度和海洋環流
1.3.2 冰雪圈:海冰、陸冰、冰川、永凍土、冰雪
1.3.3 海平面高度
1.4.1 極端溫度事件
1.4.2 極端降水
1.4.3 乾旱事件
1.4.4 風暴系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劇烈對流風暴與大氣河
1.4.5 複合事件
1.5.1 全球季風活動氣候特徵與未來變遷
1.5.2 各季風區域季風降水特徵及未來變遷
1.5.3 東亞季風降水未來氣候變遷
1.5.4 全球鋒面頻率之氣候狀態及模擬
1.5.5 東亞鋒面
1.6.1 全球空氣品質的歷史變遷
1.6.2 氣候變遷對全球空氣品質的影響
1.6.3 COVID-19 對全球空氣品質的衝擊
1.6.4 COVID-19 對全球輻射強迫以及氣候的衝擊
第二章 臺灣氣候變遷分析 133
2.2.1 平均氣溫
2.2.2 最高氣溫
2.2.3 最低氣溫
2.2.4 氣溫日夜溫差
2.2.5 臺灣的季節變遷
2.3.1 年降雨量
2.3.2 季節降雨變化
2.4.1 年平均風速
2.4.2 年最大風速
2.5.1 臺灣海峽
2.5.2 東海與西北太平洋
2.5.3 南海
2.5.4 海洋酸化
2.6.1 極端高、低溫
2.6.2 極端降雨、乾旱
2.6.3 寒潮
2.6.4 颱風
2.6.5 臺灣午後對流之過去變遷
2.6.6 梅雨
2.7.1 空氣品質的歷史變遷
2.7.2 COVID-19 對臺灣空氣品質的影響
第三章 臺灣未來氣候變遷推估 205
3.2.1 平均溫度變化
3.2.2 季節長度變化
3.3.1 年平均降雨
3.3.2 季節降雨變化
3.5.1 高溫、低溫
3.5.2 極端降雨、梅雨、午後對流
3.5.3 乾旱
3.5.4 颱風風雨未來推估
3.6.1 臺灣空氣品質未來趨勢
第四章 臺灣氣候變遷衝擊 269
4.1.1 淹水
4.1.1.1 國內淹水災況研究
4.1.1.2 氣候變遷淹水衝擊評估
4.1.2 乾旱
4.1.3 水資源
4.1.3.1 水資源現況及趨勢
4.1.3.2 氣候變遷對水資源供給之影響
4.1.3.3 氣候變遷下地下水變化趨勢
4.1.4 水議題調適
4.1.4.1 淹水調適
4.1.4.2 乾旱及水資源調適
4.1.5 氣候變遷下的水議題調適科研缺口
4.1.5.1 資料面與研究量能
4.1.5.2 預警機制及智慧管理調適
4.1.5.3 水議題長期發展方針
4.1.6 結語
參考文獻
4.2.1 前言
4.2.2 氣候變遷對坡地的影響及衝擊
4.2.3 調適方法
4.2.3.1 工程方法
4.2.3.2 環境友善的方法
IX
|
4.2.4 坡地災害調適與缺口
4.2.4.1 科研面
4.2.4.2 治理面
4.2.4.3 思維面
4.2.5 結語
參考文獻
4.3.1 前言
4.3.2 海平面上升溢淹衝擊
4.3.2.1 臺灣海平面上升情境推估
4.3.2.2 海平面上升溢淹範圍推估方式
4.3.2.3 海平面上升溢淹範圍推估結果
4.3.3 颱風暴潮與巨浪衝擊
4.3.3.1 颱風暴潮與巨浪對海岸的影響
4.3.3.2 颱風暴潮偏差與巨浪的推估方式
4.3.3.3 颱風暴潮與巨浪衝擊分析
4.3.4 氣候變遷海岸調適與科研缺口
4.3.4.1 海岸調適案例
4.3.4.2 風險評估缺口
4.3.4.3 政策與治理缺口
4.3.5 結語
參考文獻
4.4.1 農業
4.4.1.1 前言
4.4.1.2 臺灣糧食安全及農作物生產
4.4.1.3 氣候變遷調適與科技研發調適缺口
4.4.2 畜牧業
4.4.2.1 前言
4.4.2.2 畜產生產現況
4.4.2.3 氣候變遷下對畜牧產量之影響
4.4.2.4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科技研發缺口
4.4.3 漁業
4.4.3.1 前言
X
|
4.4.3.3 海洋漁業
4.4.4 結語
參考文獻
4.5.1 陸域生態
4.5.1.1 臺灣的陸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
4.5.1.2 氣候變遷對陸域生態系的衝擊
4.5.1.3 氣候變遷調適與科研缺口
4.5.2 海域生態
4.5.2.1 國內外有關氣候變遷對海域生態衝擊的研究
4.5.2.2 我國近年有關海洋生態保育之各種調適作為
4.5.2.3 海洋生態與氣候變遷之科研缺口
4.5.3 結語
參考文獻
4.6.1 氣候變遷影響人體健康之氣候特徵與途徑
4.6.2 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之衝擊評估
4.6.2.1 心血管疾病
4.6.2.2 傳染性疾病
4.6.2.3 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4.6.2.4 心理健康
4.6.3 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
4.6.4 氣候變遷健康調適科研缺口
4.6.5 結語
參考文獻
4.7.1 城鄉土地利用
4.7.1.1 都市地區
4.7.1.2 鄉村地區
4.7.1.3 資源保育及環境敏感空間衝擊評估
4.7.1.4 科研與調適缺口
4.7.2 都市熱島
4.7.2.1 都市熱島研究與衝擊
4.7.2.2 臺灣都市熱島現況
4.7.2.3 都市熱島與能源使用
4.7.2.4 都市熱島與人體熱舒適
4.7.2.5 未來情境對都市熱島的影響
4.7.2.6 都市熱島調適及科學缺口
4.7.3 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 527
5.1.1 氣候變遷風險定義
5.1.2 氣候變遷調適定義
5.1.3 國內外氣候變遷調適架構
5.1.4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架構
5.2.1 科研面
5.2.2 治理面
XI
|
附錄:專有名詞 / 詞彙表·························581
編撰說明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 以下簡稱科學報告 ) 是2023 年初我國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以下簡稱氣候法 ) 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以下簡稱國科會 ) 以及環境部依法共同發布的科學報告。
國科會長期推動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並提供相關科研成果,讓外界掌握最新科學資訊,國科會科研團隊過往已完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1》與《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兩份報告。此次報告的編撰為國科會延續上述氣候變遷科學資訊的更新,由「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簡稱 TCCIP)」計畫自 2022 年第三季籌備並啟動編撰工作。編輯團隊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經由 68 位作者的撰述,25 位學者專家的審閱,完成 600 餘頁共 31 萬餘字的國科會 TCCIP 計畫版本之《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3》。
依據氣候法,國科會與環境部於 2024 年 3 月共同召開跨部會聯席會議針對 TCCIP計畫版本之科學報告進行意見徵詢,編輯團隊參採部會意見修訂後,定稿並更名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此份報告延續國科會科學團隊過往完成的兩份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架構,以氣候變遷科學、衝擊與調適為主軸,共分五章:前三章為氣候變遷科學趨勢以及未來推估,後兩章則為衝擊與調適。第一章說明全球與東亞的氣候變遷;第二、三章分別討論臺灣氣候變遷趨勢與未來推估;第四章彙編氣候變遷對水領域、坡地、海岸、糧食生產與安全、生態、人類健康、城鄉規劃等議題之衝擊資訊;第五章則說明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架構之科學論述與知識方法學,作為部會與地方調適建構與規劃之參考。科學報告彙編國內外氣候變遷觀測、推估與衝擊研究、調適方法論的重要資訊,更新 2017 科學報告後的重要氣候變遷科研成果。本次報告參考超過 1200 篇國內外學術期刊文獻與部會研究報告,文獻收錄以 2023 年 6 月以前出版品為主。本報告採參專家學者與部會先進針對文字語意、科學論述、文獻引用與詮釋提供的超過 600 則審閱意見修訂後定稿。
科學報告的資訊盡可能收錄與參考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為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絕大部分內容仍以科學研究與學術產出為依據,無法完整涵蓋且充分反應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規劃或施政方向;另一方面,考量氣候變遷科研成果正快速與大量累積中,建議讀者參考此科學報告的同時,持續關注國內外相關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此科學報告反應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希望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調適工作的規劃與落實。編輯團隊期待本報告彙編的科學資訊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最後謹代表科學報告編輯委員會向所有參與撰寫的主筆、作者群,以及提供寶貴修正意見的學者專家、部會先進表達感謝,讓這本科學報告可以在歷經一年半的時間,順利完成與出版。